图说天下社会百态

屠呦呦是谁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受争议原因

  青蒿素发现始于半个世纪前的抗疟疾药物研发“523工程”。当时,中国领导人应越南方面的要求,同时也考虑到中国南方的需求,决定在1967年5月23日启动全国范围内的抗疟新药研发。当时,“523工程”组织了来自60多个研究机构、500多名研究人员,屠呦呦的职称仅为实习研究员。

  新华社报道称,“青蒿素的发现发明过程犹如众多科研人员环环相扣的接力赛,每一棒都功不可没,没有谁能包打天下。”在这样的背景下,青蒿素的发现是否有代表人物?加上当时发表科研论文多用集体作者(如“青蒿素协作组”),屠呦呦的贡献到底有多大,始终争议不断。

屠呦呦是谁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受争议原因

  2006年,由原全国“523”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剑方主持编写的《迟到的报告》一书强调:“青蒿素的研制成功,是我国科技工作者集体的荣誉,六家发明单位各有各的发明创造。但可以断言,从传统医药中,用现代的科技手段研制成功一种新结构类型的新药,发明证书上的六个单位中,无论是哪一个单位,以当时的人才、设备、资金、理论知识和技术,哪一家都不可能独立完成。”

  然而,诺贝尔奖评定却并不认可集体成就,而强调从集体研究中界定发挥决定性作用的个人。“毕竟,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辨识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了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组委会秘书格兰 汉森(Goran K. Hansson)说。

  外界对屠哟哟在青蒿素发现中贡献的认可起于对2007年美国国立医学研究院(NIH)的两位研究员米勒路易斯和苏新对青蒿素研发历史的调查,两者认定认定屠呦呦是发现青蒿素的首要贡献者。相关论述发表在最新一期《细胞》Cell杂志上,文章题为“青蒿素:源自中草药园的发现”。

  文章称,1971年,在以鼠疟原虫为模型检测了200多种中草药方和380多个中草药提取物时,屠呦呦受到东晋名医葛洪 (公元283-343年) 《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记述的启发,意识到常用煎熬和高温提取的方法可能破坏了青蒿有效成份,从而改用沸点60摄氏度的乙醚低温提取,从而如愿获得了抗疟作用达到95%到100%的青蒿提取物。

  鲁白认为,屠呦呦在青蒿素提取中实现了关键的一步,是因为她提出的乙醚提取法才让人们找到了有效单体。“虽然有很多人参与,但是这个最关键的一步是她做的,而诺贝尔奖也是看谁做了最关键的一步。”

  此外,屠呦呦的获奖也再次带来了是否有助于提高中药国际地位的争论。

屠呦呦是谁 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受争议原因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并不是将这一奖项颁给传统医药,我们是颁给了受到传统医药启发,从而发现了能够在全球广泛使用的新药的人。”诺贝尔奖评委会一位发言人在发布会回应记者提问时表示。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饶毅教授曾在评价屠呦呦和张亭栋发现的文章中强调,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都是以现代科学的方法所获得,遵循科学的标准确立其效果,能够刺激国际医药界用传统药物寻找全新化学结构药物、发现已有化合物的新用途。与之对比的是,很多中国药厂或出于无知,或出于急功近利,而继续用化学不确定、适应症不明确的中药来获取大量收益。

  “这也是警醒它们认真努力试图确定中药特定化学成分和特定疾病的关系……如果经过严格检验和研究,可能会更明确适应症、有更好疗效,世界才能接受,真正适合的病人才能得到帮助。”饶毅写道。

浏览:462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