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下社会百态

给创业者的十个忠告

一周前,我和童书妈妈团队的几个同事,凌晨四点半去赶早班机,汇合从芬兰来的合作方,一起去义乌出差——我们要为一个中芬国际冬令营做前期调研;第三天,我们乘晚上的飞机回北京;周末在万有幸福空间,同时进行着童书妈妈的写作课、阅读课、家长读书会,还有穆老师的书法开眼课,有几百多个家长和孩子参与;今天,我和三川要录制视频的节目。

然后,我们要开启空间的“电影之夜”,要进行社区的推广市集,要开启给圣诞老人写信的征集;我们一些团队成员分三批,赴广州参加一个教育活动,赴深圳参加中国营地大会、赴上海参加展会……这些,只是我和三川每周完成一万字以上的写作常态下,最为平常的一周。

一位和我们一起工作的合作机构的伙伴,感慨道:你们这么紧张的工作,还随时保持着旺盛的精力,开会还充满着笑声,真是不可思议。

这个时候,我恰好看到了曾经在一个大院里工作的连岳写的《关于工作的十点建议》,也就临时起意,想写一篇《给创业者的十个忠告》。

说实话,我自己算是创业军团中的小学生,根本轮不到我来写这个“十个忠告”。

但是,我却觉得很想写,也很有必要分享。原因有二:

第一呢,我有八年的创业经历。这是我第二次创业,第一次三年,童书妈妈到现在已经有五年了。我自己的感受啊,一个企业只要做到五年后,还没有死掉,无论做的是什么,都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

天猫双11红包领取中

第二呢,童书妈妈五年了,团队从我和三川两个人,到后来有了四五位同事,到现在已经几十人了。

我想,其实绝大多数的创业者,做的都是中小型的企业。我的这些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或许比那些大企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更有实际的作用。

这也就是我斗胆作为一个小企业的创业者,从个人的角度,给大家一些建议。

请注意,我给的是“创业者”的个人建议,不是“创业”的公司的建议。也就是说,你想学习公司怎样发展、壮大、融资、上市的话,那么,我是无法给到你建议的。

因为我们公司发展得不快,到现在为之也没有拿过一分钱的投资,未来也没有宏大的规划——我们只是走在自己的路上,按照我们自己的方式,还活着而已。

所以啊,如果你是一个想创业的个人,是一个刚创业的个人,可以看看以下我对创业的理解,和发自内心的感受。

给创业者的十个忠告

▲我们把一个两平方米的阳台收拾出来,买来宜家的一张桌子,开始了我们的创业之路。这里还是我们的饭桌、书桌,是我们全家呆的时间最多的地方。

一、找到自己的基因

经过两次创业之后,我发现,我开始重新理解“天注定”这个看起来挺迷信的词汇——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命运”这句话。

我觉得,这不是消极,而是科学。为什么这样说呢?通过我自己一手一脚地走过来的感悟,我一点儿也不羡慕、嫉妒做出大事业的人,如马云、马化腾他们。因为,我很知道自己不是他们那样的人。

而“他们那样的人”也好,“我自己这样的人”也罢,其实是有各自的基因的。这个基因,并不是狭隘的生理基因,而是综合的人生基因,包括一个人的知识结构、经历、性格、企图心、价值观、理想……这个基因,是基础。然后呢,是每个人在各自的基因上所作的努力。最后,才有可能获得了成就。

而创业做公司,其实和教育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每个公司也是一样的。

先看你自己的综合基因是什么,然后再找机会;而不是先看风口,然后去凑项目。结果呢,做起来很费力,且很难成功。

这些年来,我看到周围各种各样的创业者,起步的时候,大家都差不多。结果呢,几年过去,遵循自己基因的,都活得不错,不遵循自己基因的,都死得很惨。

还有啊,每个时代都有创业的,创业并不是属于当下的潮流——创业一点儿也不新潮,不就是想自己当老板、做生意吗?古往今来,创业者海了去了,所以,赶时髦去创业,丝毫没有必要。

你想不想创业,在什么领域,做什么项目,不要问别人,问你自己就好了。

给创业者的十个忠告

▲微店刚开启的时候,每一张快递单都是我和三川、丸子奶奶手写的,每一本书都是我们搬运、打包的,买的多离得远的我还送货上门……我们家的客厅里堆满了书,小丸子就趴在书堆上写作业。

二、挑选自己能掌控的大领域

我记得,在2002年的时候,我和一个同事兼好友一起辞职离开了新周刊杂志社。他和他的大学同学,拉我一起去做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公司。

那是一个智能手机还没有出现的年代。说实话,当时我是怎么努力,也没有办法去理解什么是“移动互联网”,“手机将要改变整个世界”。所以啊,我只是去帮忙盯了几天办公室的装修,并没有加入那家公司。

几年后,那家公司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了。但是,我并不后悔——那并不是我擅长的领域,就是时空再回去一次,我想我还是没有办法做好那件事情。

后来,我自己创业的时候,又一次印证了这个道理。

我和三川,从写微信公众号开始创业,最早写的是童书和教育图书的推介和评论的。写的多了之后,就会有家长咨询家庭教育的问题。我和三川一边把自己对教育的理解,分享给读者;另一方面,我们也开始了阅读和写作的教育实践。

然后,由此而生发出来的微店销售、落地活动、家庭营地、幸福教师培训、教育出版、万有幸福空间……这些,都是在我们最熟悉、最擅长的领域之内的进一步发展。

给创业者的十个忠告

▲童书妈妈刚开始开启微店销售图书的时候,是把库房设立在地下室的。后来,实在放不下了,就只能发贴求助,读库的六哥听闻,主动找我们提供了专业的库房和服务。一直到现在,我都很感激六哥。

三、先有项目,再有创业。

我发现,很多创业者——我第一次创业就是如此——是先创业,然后找项目。

在没有具体的项目的时候,就用了一笔钱,租了办公室,组建了团队,设计slogen,注册了LOGO,制作了公仔……然后呢,每天为生存发愁,为融资发愁,渐渐地,恨不得什么赚钱做什么,早就忘了自己为什么创业了。

所以啊,当和三川一起第二次创业的时候,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先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他的如果不逼到万不得已,绝不去做。

然后呢,我们就一直很“寒碜”地在创业——我们长达三年多就在自己家的阳台、客厅上办公,如果有人来谈事,都是在楼下的咖啡馆;我们一直都没有注册公司,而是用朋友的公司代签协议,直到一些合作的公司逼着我们成立;我们也一直都是几个同事在一起工作,直到后来我家客厅坐不下,才租了一间办公室,又到不够用才租了更大一些的……

但是呢,我的心里却很踏实,我们到现在还可以做自己想做的项目,可以按照我们的节奏往前走,就是按照的这个原则。

因为自己喜欢的是文化,从事的是教育,所以,我们深知不能那么快,不能那么追求利益。我们到现在还没有拿投资人一分钱,为的就是可以做自己想做的项目的自由。

我们确立项目的思维特别奇怪,也很简单:这个项目是不是内心很想做;看一下这个项目如果全赔了,大致多少钱;算一下我们能够赔得起,就去做。

这样的立项方式,显然不适合追求快速增长和盈利的创业公司,但是,我却觉得挺适合教育类的机构。

在创业的过程中,我越来越觉得,我能够感受到“事情”的真实存在感。

这是啥意思呢?由于我一直都从事的文化领域的事情,所以,很容易地会觉得很“虚”,看不见、摸不着,总是悬在那里——事情悬在那里,心也就经常悬在那里。常常是一个项目做了几年,固定资产基本没有。项目呢,说虚吧,也有体现;说实吧,卖不出去的话就一文不值。

但是,这几年来,我却感受到所做的事情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感”。

无论是我们五年来写的这1500多篇、300多万字的文章,还是出版的几本图书,开设的家庭营、读懂中国营、阅读课、写作课、家长读书会、幸福教师成长、乡村幼师培训……

虽然都不大,也很慢,但都很扎实地立在了那里——真的,就像是一块块的砖头那样,虽然房子还没建起来,但塑造的每一块砖头,都很实在,少了哪一块砖,我可以马上看得到。

我也由此获得了宠辱不惊的心态——别人夸我们怎么怎么好,我一点儿也不骄傲,因为我知道我们其实还很不完善;别人骂我们如何祸国殃民,我也一点儿也气馁和愤怒,因为我知道我们在做的事情本来就会触动到一些人的利益和思想。

总之,我并不会因为外界的褒贬,而改变自己前行的方向。我也不会因为事业有可能的荣耀和失败,而加快或停止自己前行的脚步。

我个人觉得啊,只有这样的创业,才叫真正的创业。

我见过一些创业者和他们的项目,觉得那更像是跟风凑热闹的赚钱游戏。当然,我这样坦白我的观点,又会招来很多的谩骂,但是,我真的已经不在乎这些了。

给创业者的十个忠告

▲童书妈妈创建到第三年的时候,都是在家里办公的。这就是我们最早的两个同事在客厅里的办公桌。我和三川在书架后的沙发上写作。

四、全面更新知识体系

创业者总要蜕换几层皮的,这不是知识和能力的迁徙,而是彻底的蜕变。

我的一个侄子,在重庆创业开了一家新式的餐厅。国庆的时候回重庆,我们去他的那家小餐厅体验了一下,一个仅仅号称是吃货(我们原来都以此来批评他)90后小伙子,竟然亲自下厨做的一手很有特色的菜肴。我们很惊奇地问之前在一家电梯维修公司里工作的他,是从哪里学到的厨房手艺和餐厅经营。

他很平静地说,自己遇到喜欢吃的菜,就回家试着做;不断更换配方,然后找到自己的特色。最后,笑了笑说,生活教会我这一切。

其实,任何创业者,也都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你必须时时刻刻地去真正地学习,一次次地更新自己的整个知识体系。只有这样,你才是一个真正的“创业者”。

也就是说,你创的不仅仅是业,也是你自己。

如果一个人,虽然是所谓的连续创业者,但自己经历了这么多并没有本质的变化,那么,这业基本上算是白创了。

换句话说,如果每次创业你都没有成大业,但是自己却改变很大,那么,你的收获就已经很值了。

五、要有个人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创业嘛,做公司嘛,做商业嘛,赚取利润,回报股东,这才是正道,说什么社会责任,那不是本末倒置吗?

我是学经济的,刚开始,我也是这么想的。所谓社会责任,是满足公司利益之后,才去考虑的事情。

但是,我自己创业之后,我发现如果没有去考虑社会责任的话,企业做不大,也做不久——就算做下去了,也会觉得没意思。

创业者其实一点儿也不好当,企业发展起来之后,你就会发现,你首先面对的不是权力、财富、地位,而是责任。一个公司,少则三五人,多一点儿几十人,过了一百人之后,你每天都会想到的,是如果公司经营不下去,就会有这么多家庭几百人的老小受到影响。

更不用说上千人、几万人的大企业了——所以,华为如履薄冰地随时提醒”冬天的来临“;万科千亿的收入还要把”活着“的标语挂在会场。

我们创立一个企业,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又是为了什么?

如果,我们仅仅是把别人兜里的钱,换到自己的兜里,那有什么价值;如果,我们获得了别人的资源,仅仅是一个人去消耗,那有什么意思?这算是成功吗?

无论是一个人,还是一个企业,来到这个世界上,应该为这个世界的美好做出一点儿什么。抱着这个想法去做人的,才是真正懂得人生,没有白白来到世上一遭。抱着这个想法去创业的,才算是真正懂得世界,不会仅仅做一个财富暂时的拥有者。

我的一个创业的朋友,前时间去拜访法国的一位巨富,那位80多岁的老先生说:年轻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做让世界更美好的事情。然后,你就会发现,财富这些东西,反而更容易得到。

给创业者的十个忠告

▲ 2016年底,我们终于在附近的元嘉公寓租了一间30平米的办公室。我们也开始有了新的同事。

六、不要押上全部身价;要学会享受过程

我认识一个创业者,基本上和我一起创业,我问他为什么要创业。他说,要带着一帮弟兄上市,获得财富和成就。我问他,要是上不了市呢。他没有回答我。

最近,我没有和他再交流,不知道他的想法是不是有所改变——于我而言,创业的这个过程,就已经是收获了。

前几天,我和三川聊天的时候,她忽然说:

我挺同情那些富二代的——尤其是那些一生下来什么都有的、人生都被规划好的富二代——没有自己去获得的过程,丧失了多少人生的体验和快乐啊!

猛一听上去,这句话有些“穷人为富人操心”的感觉。其实,只要是创过业的人,应该都会有类似的感受。

最快乐、最兴奋、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往往是再创业最艰苦的那个阶段——我们最早就是在地下室里开始自己进货、打包、填写快递单、送货的,现在接触不到这些环节了,反而有些失落;

而我们在极其简陋的办公室里开启了阅读和写作的研发,开会的时候要站在楼道的垃圾桶边,但是,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光芒……这些,都变成了我们美好的记忆,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创业是什么?不就是通过更艰苦的考验,来完善自我的一个过程吗?

我有一个朋友,公司上市完成后来我家吃饭。丸子奶奶很奇怪地问他:公司都已经上市了,你怎么还跟以前一样呢?那位朋友说:上市就是工作的一个事儿而已,后面的事情还多着呢。

给创业者的十个忠告

▲2017年中,我们多租了一间30平米的办公室,作为写作课教室。这件办公室,每周五都要收拾出来做教室,周末过完又恢复回去。

七、会休息比会工作更重要

创业当老板,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创业之前对创业者的想象,都会被现实无情地纠正。

上班的时候,无论做到什么职位,都有可以依靠的;无论有多么忙,总有一些时间是可以完全不考虑工作的。但是,一旦成为创业者,所有的事情都要你去负责;一年365天,24小时,你都是在工作状态的。

这就是现实,一点儿也不夸张。我相信绝大多数创业者,都会在梦里也梦到的是工作吧。

所以,创业者如果不会休息的话,很容易被工作摧毁。那么,怎样休息呢?不是去做具体的某项锻炼和休整,而是你要明白:创业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牺牲了生活去创业;你要和创业这件事共存一生。

有了这个意识,你就不会被某个阶段的任务摧毁,无论是融资遇到困难,还是上市路演的喜悦,那只不过像是吃饭、睡觉一样而已。

给创业者的十个忠告

▲我和三川在万有幸福空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能够拥有一个自己的空间,按照自己的理念去设计、去运营。一位认识十几年的老朋友,给我们拍了一张纪念照。

八、照顾好家人

我们是创业者,也是家人。

作为家人,首先要承担家人的责任。如果你无法在创业的时候,兼顾到对自己的伴侣、孩子、父母的责任,那么,就不能够算是一个好的创业者。

为什么呢?因为你一旦走上了创业这条路,基本上是很难回头的——如果刚开始的时候,你都没有处理好家庭的关系,那么,随着创业的事业越做越大,事情越来越多,你只可能更加无法兼顾到家庭。

我创业之后,开始理解“家和万事兴”的道理。也就是说,创业之后,我们的家庭关系反而更好了——因为大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反而让每个家庭成员更加凝聚在一起。

这种在家庭关系中,又加上了“战友”的情谊,更加坚不可摧。

业,是创下来了;人,却没了。这不是一个好的创业者。

▲我和三川在万有幸福空间。我们希望这里是“新教育 新生活”的梦想之地。少儿编程之父、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来这里做了空间的第一场公开活动。

九、不要过多影响生活方式

我和三川在创立童书妈妈的时候,给自己立下了几条原则。

只做自己内心认可的项目;不依靠、追逐外部的资源;先做项目,后做事业;不符合我们理念的,再多的钱也不挣……还有一条看起来很奇怪的原则,就是“尽量不影响我们的生活方式”。

怎么理解这条奇怪的原则呢?就是我们自己认可的、享受的生活方式,不要因为创业给破坏了。

我们很享受和孩子的相处,所以,我们基本上每天都会骑车接送孩子上学;我们很享受每年去世界各地旅行,所以,寒暑假都会去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喜欢和朋友相聚,不喜欢商业的应酬;我们喜欢阅读和写作,每天都要有读书和写作的时间……

实际上呢,到今年已经五年了,我很庆幸,我们基本上都做到了。

给创业者的十个忠告

▲ 来万有幸福空间的孩子和家长们。我们期望在这个空间里,没有失败的家庭,没有不好的孩子——每个家庭和每个孩子,都能够找寻到自己的快乐和幸福。

十、有几个交心的朋友。

创业者的压力是很大的。那么,怎样减轻压力呢?

我的一个建议,就是要有几个真正交心的朋友。这些朋友,是了解你、陪伴过你的成长,在你创业之前就是挚友的那个人。

这样的朋友,不用多,三五个就已经足够了;就算有一个,也都是值得庆幸的。

这样的朋友,在你事业发达的时候,会给你忠告;在你事业低谷的时候,会给你鼓励。你风光的时候,他不会去找你;但是,你落魄的时候,他会在你身边。无论你的财富、地位、名声有高还是低的变化,在他的眼里,你的身份就只有一个:朋友。

我是一个朋友很少的人,而且这些朋友都很忙,我们一年很难见几次面。但是,我一想到有这么几个人存在,我的心里就很踏实。我知道,我就算创业失败了,这些朋友是不会失去的。

人生之中,有家人,有挚友,难道不就是很幸福了吗?!

结语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里吧。

觉得有用的,您就听听;觉得浅薄的,也请见谅——我毕竟不是一个所谓的“成功的创业者”,这些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悟而已。

我和三川,是夫妻一起创业的——基本上每天24小时都在一起——五年之后还没有闹崩,也算是有些心得的——想看的读者请举手!

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我下次还可以写一写“夫妻创业的十个忠告”,应该,比这篇文字更精彩一些吧!

白滔滔

写于2018年10月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作者简介

白滔滔:童书妈妈联合创始人。学机械、转经济,自学写作进入媒体,历经新周刊、南方报业,后创业从事数字出版。著及编著有《我手机》《十三亿》《西方教育三千年》《西方童诗300首》等。喜欢钻研教育思想,开发写作课程,和读书会家长孩子交流。同时,担任北京中致儿童关爱基金会副理事长,致力乡村幼师等项目。他还是每天穿得很酷去接送女儿的爸爸,是女儿小丸子眼中永不断电的故事机。

内容简介

一周前,我和童书妈妈团队的几个同事,凌晨四点半去赶早班机,汇合从芬兰来的合作方,一起去义乌出差——我们要为一个中芬国际冬令营做前期调研;第三天,我们乘晚上的飞机回北京;周末在万有幸福空间,同时进行着童书妈妈的写作课、阅读课、家长读书会,还有穆老师的书法开眼课,有几百多个家长和孩子参与;今天,我和三川要录制视频的节目。

浏览: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