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天下社会百态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文化名家讲故事

他们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名家,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家艺术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是文化人才前进道路上的榜样……

奚美娟:艺术的“坚守”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文化名家讲故事

奚美娟

我是上世纪50年代从上海成长起来的。当时的上海,普通话并不标准。开始我还以为上海戏剧学院就是上海戏曲学校,报考上戏,我以为是去唱京戏的,结果是误打误撞入的行。我读上戏时,印象最深的是,老师们在传递艺术专业知识的同时,把对艺术的坚守精神也传递给我们。1987年,我已经毕业十年,在排演话剧《中国梦》时,需要我在里面独唱一段民歌《小河淌水》。一般舞台话剧很难有演员在戏中独唱的,我上戏的声乐老师看完戏后,主动找我到他家帮我调整声音。那几天我正忙着办去新加坡演出的手续,老师就说:“你再忙,演出完了也要到我家来调整民歌唱法的发音。”老师这种“坚守”精神,让我对戏剧有了一种敬畏、敬仰,对我影响非常大。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能简单地复制生活。我在塑造角色的同时,也在她们身上学到很多东西,相辅相成。记得当时拍陕北“治沙女杰”牛玉琴的时候,听剧组说牛玉琴可能过两天要到联合国去领奖,我赶紧提早一天赶到陕西榆林地区的一个招待所。当天晚上,我跟她在一起住了一夜,我们面对面聊了一晚上。我觉得,她身上传递出来的信息,我是要抓住并起作用的。第二天她走了以后,我们几个主创被她儿子用手扶拖拉机拉到她家住了一星期。我们在那里学习挖坑、种树……那些东西,都实实在在地反馈到我的创作中了。牛玉琴的家在沙漠里面,我必须把她丈夫去世前后的心理变化和“文化状态”演出来。

天猫双11红包领取中

塑造优秀女性的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让我得到更多滋养,也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起来。我印象很深的还有我饰演的全国第一枚“白求恩奖章”获得者赵雪芳大夫,赵大夫从医学院毕业分配到长治市人民医院以后,就没有离开过自己的岗位,一辈子认认真真、兢兢业业。有一天,我们到赵大夫的老家李疙瘩村拍戏,她跟我们一起去的,戏还没拍呢,我问赵大夫呢?人家答赵大夫去看病了。她本来是来看我们拍戏的,结果当时有一位村民被炸山的飞石炸伤了,赵大夫就去给这个村民医治去了。似乎在冥冥之中,她身上有一种力量在召唤她要去救死扶伤,她这种小我成就大我的精神,已经完全融入在她的血液当中,融入在她的人生观价值观当中。

我在塑造这类优秀女性的同时,一直是有这种艺术自觉的。如果这么好的女性榜样,因为我们对她们的理解不够,或者说简单地把她们往所谓的“高大上”去推,把生动的艺术形象弄得非常干瘪、不丰满,甚至概念化,那么老百姓看过以后就不会有感动,我会觉得这是我们的失职。其实,艺术工作就像头顶一碗水在走路,一滴都不能洒。

我于1987年首演话剧《中国梦》。在当时的出国潮中,不少人曾表明以后不会再回来了,连继承权都要放弃,采取一种决绝的态度去拥抱美国梦。实际上到了美国以后,自己国家开始改革开放,越来越进步、越来越发达。话剧《中国梦》就是当时一位在美国留学的中国留学生写自己魂牵梦绕的中国梦,由当时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黄佐临导演。演出后非常轰动,后来还参加了中国首届艺术节,我因此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如今,我们讲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这和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的梦想是不谋而合的,这之中实际上也隐含着一种传承。中国梦是亿万中国人共同的梦想。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我要为实现这个艺术繁荣的中国梦、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最大力量。

李春雷:作家的“准心”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文化名家讲故事

李春雷

我小时候,因为著名作家从维熙的堂弟在我们村插队,经常到我家吃派饭,和我那爱好文学的父亲成了朋友,常常聊起北京城里的文坛故事。我父亲就会把这些故事讲给儿时的我听,所以我文学梦的种子在那时就种下了。1984年9月,正上高二的我赶上了邯郸市举办的国庆征文大赛,我写了散文《笑笑饭店》,一个月后,我获得了一等奖第一名。从此,我便成了文学迷。

我在报社从事新闻工作以后,仍然怀揣着文学梦。在1998年“全国工业学邯钢”大潮中,我勇敢地走进了邯钢。当时,全国各地的新闻记者和很多作家,都在以邯钢为题材进行多种形式的文艺创作。1998年大年三十,我在邯钢和工人们一起守岁。那天晚上发生了一次事故:钢水大喷。我急忙往远处跑,可一滴美丽的钢花还是追上了我,落在了我的左手中指上。我本能地用另一只手去抓,顿时,血肉模糊,火辣辣的疼痛。在我拼命往外跑时,工人们却是迎着稠密的钢花,去排除事故。这一次事故中,两人重伤,数人轻伤。我是农民出身,并不了解钢铁到底是怎么样炼成的,但通过钢花给我留下的伤疤和疼痛,彻底打通了我和工人之间的情感,一些灵感翩翩而至。我的长篇报告文学处女作《钢铁是这样炼成的》问世后,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等媒体发表。

2008年汶川大地震的当天夜里,我就主动向中国作协请缨参战,并有幸成为第一批赶到现场的作家。当时的震中地区时不时发生强烈余震,极其危险。我背着睡袋、干粮和饮水,步行在滚石乱飞的山路上采访,长达一周时间,几度死里逃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我创作了一部长篇和3个短篇,其中短篇报告文学《夜宿棚花村》被选入《大学语文》课本。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我再次请缨。在中国作协的支持下,我独身一人连夜飞往西宁,又在冰天雪地中日夜兼程18个小时,翻越4824米的巴颜喀拉山,以最快速度到达海拔4000米以上高原雪域深处的震中——结古镇。由于行动突然,加上高原反应,几天几夜不能睡觉,几次昏倒,只能依靠吸氧和喝葡萄糖维持。前线指挥部急忙联系飞机,让我与伤员一起转移。但我是作家,使命在身,死也要死在最前线的岗位上!就这样,我穿着军大衣,戴着风雪帽,每天步行20多公里,坚持在地震灾区采访。我在最短的时间内创作了4篇作品,分别发表在《人民日报》《求是》等媒体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正定县任职期间,认识一位作家朋友叫贾大山。贾大山逝世一周年时,习总书记写过一篇悼念文章,后来经《光明日报》发表在全国引起很大反响。我觉得,这篇文章的背后应该还有很多感人故事,可以再深挖一下。2014年春节前,我到河北省正定县进行采访。除了单独的深入采访外,我还把当年与习总书记一起工作的一些老战友、老同事请到一起共同采访,并反复印证。习总书记当年在正定工作后登门拜访的第一个人是贾大山,而在贾大山临终前,习总书记到他的床头探望并和他合影。这个故事是无法虚构的,而且具有独特的现实意义和永久的历史价值。于是,我用20天时间,精心创作了《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我试图通过习总书记与贾大山的“正定之交”,给社会提供一些思考,无论从尊重文化、尊重人才的角度,从勤于读书、善于学习的角度,从勤政廉政、干事创业的角度,还是从端正友谊、完美人格的角度,都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启发。

作家一定要调整好自己的“准心”,走大路,走正路。文学作品最终是为社会、为大众服务的,作家天生应该具备为人民、为国家写作的责任,写正能量、写真善美,要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火热实践中写群众、写生活、写感受,努力创作更好的作品。

六小龄童:弘扬传统文化的“行者”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 ——文化名家讲故事

六小龄童

我们家能够继承父亲演猴戏的,当属我二哥章金星,他八岁就和父亲出演了绍剧《大闹天空》。当时周恩来总理还在舞台上接见了他,并给二哥赠名“小六龄童”。但很遗憾,二哥1966年患白血病不幸去世。他临终前留下遗言,希望我这个小弟弟能替他把家族事业继承下去。于是,我责无旁贷地从他手中接过了“金箍棒”,延续哥哥的艺术生命,走他没有走完的“西天取经之路”。1982年,中央电视台要拍摄电视剧《西游记》,我有幸出演孙悟空。刚开始我也不知该如何演,因为在孙悟空角色塑造上,我既想保留中国传统艺术中对孙悟空的诠释,又想塑造一个接地气、生活化的齐天大圣。为此,我把当时能够接触到的各种版本猴戏,甚至包括卡通片、皮影戏、木偶剧等都研究了一遍,最后创造出了大家看到的这个美猴王形象。后来这部电视剧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我知道,因为我遇上了一个好时代,同时我也体会到,人一生能认真、坚持做好一件事是非常不容易的。我这一生最应该做的,就是把猴文化传承下去。

86版《西游记》拍了六年,所有特技动作都是靠演员独立完成。为什么不用替身演员?因为它不像一般的武侠剧,演员远远地飞出去就可以,孙悟空要先有造型再起飞。比如,看到前面有棵大桃树,孙悟空得演出高兴的劲儿,接着才能飞走。替身演员是演不出理想效果的。另外,有的戏确实有危险。当时我23岁,替身演员也就20来岁,没办法让别人替你去冒险。像拍“大战红孩儿”那集,要拍孙悟空被火烧的镜头,我在里面穿了一件石棉的衣服,外面套上孙悟空的戏服,做了简单的隔热保护就准备开始。开拍前,杨洁导演说,过程中你坚持不了就赶紧说。但为了效果,我还是坚持上了。当时只有我自己的戏,导演一喊开始,火烧了起来,我瞬间感觉到了烈火攻心,烟慢慢浓起来,我觉得快要窒息,风一吹,火苗一下子就把脸上猴毛、睫毛烧着了,孙悟空的脸都烧变形了……整场戏我咬着牙演完,导演一喊停,我立马滚倒在地,师父师弟们还有工作人员赶忙帮我扑火。随组的医生给我吸了氧气,才慢慢苏醒,当时真体会到了人被烧死前的感觉。我认为,演孙悟空要形神兼备,从猴子的一举一动、一缩一站开始,再在实际表演中去体会“真猴子”的感觉。演员是整个剧的灵魂,而高超的技术特效是为内容服务的。只有心里装着观众,用诚心创作出的艺术形象,才能打动观众。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勉励我说,《西游记》是世界名著,可以拍很多部,要通过这样一个雅俗共赏的题材,让中华文化立足中国、走向世界。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在国内外传播猴文化、戏文化。除了写一些表演艺术的书以外,还写了一些西游记的读物,有给学龄前儿童阅读的《听孙悟空说西游》,给成年人阅读的《六小龄童品西游》。同时,我到大中小学做了800多场演讲,并把演讲也做到了海外,希望孙悟空能成为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使者。如果说我前半生是在传承中国猴戏艺术,那么后半生我则是要弘扬美猴王精神。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其实和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相似之处。我认为,人的一生就是苦练七十二变,笑对八十一难。

(《中国人才》记者据中国文明网提供图文整理)

责编:韩婕

内容简介

他们是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名家,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作家艺术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者,是文化人才前进道路上的榜样……

浏览: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