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警锐抱着自己救治的孩子。
黄警锐医生(右2)正在指导实施手术。
昨日,是端午小长假的第一天,而在万里之外太平洋西南部的国家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的首都莫尔兹比港,第8期中国援巴新医疗队的医护人员们却仍在救死扶伤。来自重庆市第四人民医院的黄警锐,成为目前莫港总医院唯一具有神经外科专科医师资格的医生。
远赴巴新支援
他观摩中途出手救人一命
黄警锐所在的第8期中国援巴新医疗队是在4月18日抵达莫尔兹比港的,但真正开始临床工作,却是在5月10日左右,“这边的医疗技术真的很有限,总医院此前只有一位神外医生,且还没取得神外神经外科医师执照。”一个多月的当地生活,让黄警锐对当地医疗的落后体会颇深。
5月11日,是医疗队正式进入临床工作的第二天,这一天。黄警锐主要的工作仍旧是在手术室熟悉环境,观摩当地唯一的神经外科医生DR.APUAHE进行手术。谁知,在进行一个创伤性硬膜外血肿的手术时,出了岔子,突然发生大出血,病人随时可能心跳停止死亡。DR.APUAHE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束手无策,立即请求黄警锐帮助。
黄警锐迅速准备后紧急上台,迅速发现了病人的颅内出血点并予以妥善止血,最后成功完成了手术。
病人得救了,而这也是医疗队成功地完成了到达莫港总院后的第一例手术。黄警锐的精湛技术也让当地医生叹服,此后,只要是神经外科的病人手术,莫港总医院医生都会请求黄警锐参与协助。
舍弃休息时间
他为9个月婴儿缔造新生
5月16日,莫港总医院急诊接收了一个年仅9个月的婴儿。妈妈抱着他时不小心摔倒,孩子磕到了头,颅内出血接近150ml。送到医院时,孩子受伤已10小时,陷入昏迷状态,随时有生命危险。
此时,黄警锐正进行另一台颅脑外伤的急诊手术。手术结束时已是下班时间,黄警锐又立即协同当地医生投入术前准备工作。随后手术仅用1个多小时就顺利完成。
目前,这个小婴儿仍在医院住院,但已完全清醒并能正常进食。每次黄警锐去查房,躺在病床上的孩子都会张开双手,看着黄警锐求拥抱。孩子的爸妈也会不停对他鞠躬表示感谢,虽然语言不通,但对方的感激黄警锐完全能够感受到,这也让他感慨良多,“那个孩子长得特别漂亮,我把他救回来了。但巴新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落后的医疗技术,让他们的每一次意外受伤都伴随着巨大的危险。”
异乡迎来39岁
他说此心安处是吾乡
按照计划,第8期中国援助巴新医疗队要在当地驻扎至少一年,而黄警锐也成了目前巴新首都神经外科医疗方面的中流砥柱。5月25日,黄警锐在当地营地迎来了自己39岁的生日。远在他乡,没有家人的陪伴,却让他更加体验到自己人生现阶段的意义,“国家把我派遣到这里就有他的意义,作为医生,救治生命没有地域、也没有时限。”
下个月,莫港总医院唯一的神外医生即将赴澳大利亚学习并考神经外科医师执照。而当地医生离开后,黄警锐的工作量会进一步加大,“尤其是夜间急诊手术量将会明显增加。不过,这也是一种磨练啊。”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黄警锐说,苏轼这一句诗词,正是自己时下心境的写照。本报记者 石亨
■相关新闻
根据我国政府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简称“巴新”)政府签署的议定书规定,受国家卫生计生委委托,重庆市独立承担了中国援巴新医疗队派遣任务。
自2002年11月组派第1期援巴新医疗队以来,重庆至今已派出了7期医疗队,共计70人次。过去14年里,历届医疗队员在巴新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队员们救死扶伤、大爱无疆的精神,赢得了巴新政府和人民的赞誉。
第8期援巴新医疗队共有10名队员,其中8名医生、1名翻译、1名厨师,分别来自重庆市急救医疗中心、重医附二院、重庆市人民医院、市第五人民医院、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等单位,将在巴布亚新几内亚执行为期1年的卫生援助任务。
(重庆晨报)
9月大婴儿摔倒颅内出血 重庆医生加班做手术救回孩子